Youth Today

非去不可迎新營?

一眾師兄師姐精心策劃O-Camp,參加的「Freshman」又是否明白他們的用意,在短短數天達到本身參與的目,盡興而歸?或是對迎新營反感、有負面的印象?不如再聽聽兩位大學新鮮人及一位畢業生對O-Camp 的感想。

Text&Photo:Louis(公開大學)、BOWL(教育大學)、Michelle W (中文大學)、Katniss(中文大學)、Angus        Edit_Rex


作為中六生,升讀大學第一件最期待的事就是參加迎新營(O-Camp)。有人說迎新營非去不可,不趁機認識一些好友,分組功課很大機會「無處容身」。然而 O-Camp 的負面新聞多多,幾乎與胡鬧、淫亂遊戲等詞語劃上等號,相信已經嚇怕家長和滿心期待的你。究竟O-Camp的意義何在?是否非去不可呢?

曾負責舉辦營新迎的小記說,報章的負面報道只是少數害群之馬,其實每個環節都有意義:

誓師
說到誓師,曾參加O-Camp的人都會想起 Dem Beat。可能很多 O-Camp 都有 Dem Beat,但不是每個都有誓師。其實 Dem Beat 是誓師中一個重要的元素,透過拍手踏地做出不同節拍,同時配上不同的口號內容。最為人熟悉的 Beat 莫過於是中大的和聲 Beat 以及港大的何東 Beat。而誓師規模較大,多數由2-4組組成一個「House」。當中通常有幾種不同的 Beat,除了拍手踏地外,更會敲擊鼓或水桶以增加氣勢。誓師一般歷時十多分鐘,內容亦較為複雜。從介紹不同組的組爸媽到攻擊對手都應有盡有。籌備一個好的誓師至少需要數星期,除了要練習Dem Beat一致,還要製作一枝旗代表整個團體。功夫多多,無非想一班新生可以有一個共通的語言,令他們更有歸屬感、更團結。

 

Treasure Hunt
「跑Hunt」幾乎是每一個O-Camp也會有的環節,組爸組媽們帶領組仔組女在香港不同地方接受任務。有些人認為Treasure Hunt會騷擾其他市民;有些人認為這是浪費金錢的活動,當中的意義是甚麼呢?

作為O-Camp「搞手」,「跑Hunt」的意義是發掘小組裡有著不同性格、不同角色的組仔女。「跑Hunt」通常安排在O-Camp的第二日,組仔、組女漸漸熟稔,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當中會有人願意擔起帶頭的角色,領導其他組員完成任務,鼓勵他們支持下去;也會有組仔女在背後默默聆聽各人的意見,留意各人的需要。透過「跑Hunt」,組爸組媽們可以更了解組仔組女,適當調整帶領他們的方法,令大家在及後的日子可以更加熟悉。

D-Game
D-Game所指的是偵探遊戲,O-Camp「搞手」會創作一個故事,例如綁架、殺人等題材,需要組仔組女在遊戲中向不同的角色問問題,找出線索。遊戲的時間十分緊湊,當中亦會有突發事情發生,考驗組仔組女隨機應變的能力,組員間亦需要二緊密溝通,即時作出決定。這可以令全組的關係更加緊密,更加相信彼此。

營花營草
營花營草可說是 O-Camp入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不過這環節可能會顛覆大家對美的概念。營花通常由男生擔任,而營草則由女生擔任。正因為這個設定,不但可以令雙方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與此同時亦可讓大家對不同性別有一種新的看法,明白到異性的苦況,例如女生穿高跟鞋的感受等。

營火晚會
營火環節則是整個 O-Camp 的高潮。一開始先由營長點火,然後大家一起圍著營火載歌載舞,跳舞歌曲包括浪花一朵朵、嘻唰唰、戀愛ing及重口味等。雖然跳到汗流浹背,但如此青春的經歷真的是可一不可再。部份營火晚會更有「Changing partner」,讓大家認識異性朋友,務求早日出「pool」。而求雨舞雖然比較古怪,但勝在令大家更投入其中。營火晚會的最後階段通常會播放一系列感性的歌,如Supper Moment的無盡,大家圍圈互相搭著對方肩膊,場面可說是「warm到爆」。營火晚會需要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外乎希望一班剛入大學的「Freshman」可以有一個難忘的經歷。

一眾師兄師姐精心策劃O-Camp,參加的「Freshman」又是否明白他們的用意,在短短數天達到本身參與的目,盡興而歸?或是對迎新營反感、有負面的印象?不如再聽聽兩位大學新鮮人及一位畢業生對O-Camp 的感想。

胡鬧中見友誼──Michelle

放榜結果才剛塵埃落定,心頭大石還未來得及放下,便要趕往報名一星期後舉辦的迎新營。說實話,起初我並不打算參加迎新營,要知道近幾年屢見不鮮的營內醜聞早就嚇怕我這位新生。但想到迎新營或可助我認識新同學,也能順道了解學校附近環境,最後我還是參加了學系舉辦的迎新營。

在四日三夜的活動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七互片」環節。雖然規模較書院迎新營的「四院會師」小,但大組長撐破喉嚨、歇斯底里互相指罵的場面仍然甚具火藥味,他們拿出早已預備好的打油詩怒斥鄰組的不是,鄰組亦不遑多讓馬上回鬧,其他組也紛紛加入罵戰。無疑大聲說話和無故指罵別人是無禮行為,但換個角度看,能在大學生活中找到一班願意互相取笑、直斥其非的朋友(儘管他們罵的都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其實也算是難得吧!

迎新營沒有想像中恐怖,我如願結識了幾位同系新生,但至於探查清楚校園的目標就似乎以失敗告終——到現在我還是無法選擇正確的校巴路線!

難以如料的關懷──劉悅柔

以前一直看到新聞上有關O-Camp的負面報道,起初也有點擔心自己會有不愉快的經歷,但當我親身體驗後,便非常慶幸自己有機會參與其中。

剛離開就讀了整整十五年的母校、熟悉的香港島環境,踏進陌生的大學新天地,獨自面對一切新挑戰。除了學業,我更擔心的是如何好好運用這四年來增值自己、擴闊眼界,認識一班可以一起work hard, play hard的好朋友。我本身對O-Camp的期望不高,想不到在細O中能遇到一班關懷備至的組媽,她們很耐心解答我們freshman的疑問,不論是reg科、不同書院的傳統、不同professors的評價、那些科目比較「易靚grade」……就連我們沒想到的問題她們也替我們考慮並加以提醒。若我沒有參加O-Camp,真的不知道要盲撞多少次才可以搞清楚狀況。還有就是大O,經歷後才明白O-Camp只是一個開始,四日三夜只是一個大學生活的序幕,最重要的是能認識一群O-mates,以後每天吃飯、空堂期間才會有人陪伴在側。雖然他們未必像多年交情的朋友般了解你,但只要在whatsapp打一句便立刻一呼百應的感覺真的很實在、很溫暖,可能不是人人都像我那麼在乎有沒有朋友,但對我來說這真的是O-Camp最大的收穫。

識人至上──Angus

中文大學的O-Camp分為兩類,一個是以學系為單位的「細O」,另外一個則是以書院為單位的「大O」。當年我入大學的時候,只有參與「細O」而沒有參與「大O」。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細O」的參加者都是將來4年要相處的同學,有切身需要打好人脈關係,否則分組功課時很容易會落單;相反,「大O」的組員一般都來自不同學系,單純從「識人」的角度出發可能較「細O」而言不太重要。

對於O-Camp「Dem Beat」、「Camp fire」等等引以自豪的「傳統」,我是十分反對的。第一,會有「大人大姐點解要在街上獻醜」的感覺;第二,會覺得活動十分無聊,與大學生身份不相襯;第三,會覺得「組爸媽」設計這些令人難堪的活動只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完全並無所謂的「為組仔女著想」。更重要的是,我非常討厭那種「圍威喂」的感覺;會覺得真正「玩O-Camp」的並非新生,而是一眾渴望「出位」及滿足個人慾求的「組爸媽」。因此,要不是為了結交朋友,我絕對會考慮連「細O」也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