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Today

聖誕禮物 VS 聖誕廢物

原意是在普天同慶的日子,為身邊人花一點心思,送上祝福,但現實往往淪為「為換而換」,結果製造了大量垃圾。若想送贈「真‧聖誕禮物」,而不是聖誕廢物,究竟有何妙法?

Text: Michelle(聖傑靈女子中學)、Ronica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TingTing(香港中文大學)、Samsara(保良局馬錦明中學)、Zoey        Edit:Rex        Photo: Eden


聖誕,相信是不少人最期待的節日。一方面渴望收到禮物,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心意送出去。不論是學校內或是朋友之間的聖誕聯歡會,都會有交換禮物的環節,原意是在普天同慶的日子,為身邊人花一點心思,送上祝福,但現實往往淪為「為換而換」,結果製造了大量垃圾。若想送贈「真‧聖誕禮物」,而不是聖誕廢物,究竟有何妙法?

我最不想收到的聖誕禮物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想預備聖誕廢物,至少要知道甚麼禮物是一般人不想收到的。一起聽聽十位kidults 讀者的分享:

1. 楊樂瑤:聖誕卡
若卡內寫滿真心話和祝福,倒值得珍藏,但這些年收到太多「為寫而寫」的卡片。大大的卡片裏,只寫了上款和「聖誕節快樂」這幾個大字。簡單一句祝福,親口告訴我便可,卻偏要煞有其事的寫在卡片上,不但浪費紙張,也實在無謂。

2. 廖凱淇:皮革
近年流行皮革製品,不少人都把自己親手製作的皮革製品當作送禮佳品。但自從我對動物權益有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些皮革都是來自動物皮毛,取皮過程相當殘忍。我希望透過杜絕皮革製品以減少受害的動物,為保護動物權益出一分力。

3. Betty: 聖誕帽
聖誕帽只能在聖誕節期間戴上,在平日和其他節日戴上則顯得奇異、突兀,亦會引人側目。如果是想作保暖的,倒不如戴上針織帽比較好,所以聖誕帽的實際作用並不大。

4. Ken:參考書、試題集
我是應屆的考生,平日已埋首於教科書和試卷之中,聖誕節當然是希望收到令人歡喜、愉悅的禮物。如果聖誕禮物是與考試有關連的參考書、試題集,那聖誕節的歡欣色彩便會大大減少,令人泄氣,亦表示整個聖誕假期也要與試題度過,所以希望收到令人較輕鬆、歡樂的聖誕禮物。

5. Anthea:食物
我不喜歡太甜或辣的食物,如果食物不合口味,可能未及轉送他人而放到過期。而且無論吃掉、轉送或壞掉,食物都不能留作紀念,很可惜。

6. Toby:相架
我沒有沖曬照片的習慣,所以相架對我而言沒有任何用途。如果相架和照片一起送會更好,但家中沒太多位置把我收到的所有相架全放出來。

8. Kelly:文件夾
感覺像是把家中沒有用的東西送給別人,有點沒誠意。而且家中已有許多可用的File(文件夾)了。

9. Coral:小毛公仔
收到過很多小毛公仔。公仔很可愛但很佔空間,作擺設又易被弄髒,但是把禮物丟掉也好像不太好。

10. Kitty:植物
一方面要花時間打理,而且泥土會把家弄髒,不知放置在哪兒才好。

11. 袁美雪:過期機票
最不想收到過期機票作為聖誕禮物,因為假驚喜只會令人空歡喜一場,失落感隨之而來。

送禮最重要的是心意,亦不能把自己的喜好強迫人接受,這份心意唯有透過日常相處,了解對方的需要,送出一份合適的禮物。

廢物不「廢」── 環保產品設計師 張瑋晉
面對本港垃圾棄置量有增無減,堆填區快將飽和,循環再造是一個減少垃圾的可行方法。社區其實有人專門收集大眾眼中的「垃圾」將它們重新設計成實用的產品。年約30歲的張瑋晉(Kevin)是本港一名環保產品設計師,他擅於為「垃圾」創造第二次生命,將「Upcycling」(升級再造)理念推廣開去。他的作品亦曾於國際設計展中展出,包括第9屆德國柏林「DMY國際設計節」和意大利米蘭設計周 2014。

從設計師到設計環保產品
Kevin於2009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工業及產品設計系。畢業後曾任職商業產品設計師一年。當時,他看見商業產品設計普遍鼓勵大眾消費,為了吸引大眾購物,商家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若果產品不暢銷,產品由設計到堆填區可能只需要兩星期。
因此,他有了「Upcycling」這個概念,希望可以廢物利用,把舊物料重新設計,減少垃圾。

為廢料增值 改變大眾消費習慣
「垃圾」於Kevin手上彷彿可以「重生」他曾經把糧油鋪不要的白醋樽製成喇叭;把牆紙公司棄置的牆紙樣版製成錢包;亦試過把紅酒箱的木板加上傘骨整合成小樂器。Kevin表示,消費者購物時不會看見自己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我第一次到塑膠回收場,從沒想過畫面如此震撼,那裡有一整個足球場的膠。直至看到這個規模及嚴重性,我才會反思日常買一枝飲料,七百萬人就有七百萬個膠樽,那時候我才第一次認真思考環保這回事。他想用「Upcycling」宣傳,讓大眾感受生活上許多不要的物料都可以重用甚至製成新產品。

同時,他亦開辦「Upcycling」工作坊,教導參加者利用回收的舊物料製成小手藝,目的希望消費者可以參與生產過程,從而反思平日「壞了就買新」的消費模式。Kevin指工作坊的另一個目的,是開拓自己的收入來源,避免倚賴銷售產品,走上鼓勵消費的商業模式。

說故事的人
成為環保產品設計師多年,Kevin笑言自己愈來愈像一個「講故佬」。他說:「每一件廢物背後的故事都很重要,是因為故事令產品有它的靈魂。
他指著工作室內人型模特兒,向記者介紹它身上背著的軍用背囊。今年2月,他從一位本地收藏家接手這批帆布袋。「原來這批軍用背囊是1997年英軍離開香港時遺留的物資,同時亦是1958年英軍國防部設計的裝備,論英軍及香港的防衛軍都有使用過。」

Kevin認為這批背囊充滿歷史意義,但因為原本的設計不便使用,因此決定重新改造它,Kevin同時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希望向其他人講述這背囊的故事。他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搜集資料,從訪問使用過的英軍到去圖書館核資料,目的就是為了令小冊子的資料準確無誤。他希望自己的行動可以令大眾對垃圾背後的故事感興趣,從而主動了解更多不同垃圾背後的產生過程,以令大眾減少製造垃圾。

期望結業
Kevin作為環保產品設計師,他需要舊物料去設計產品;同時,他亦希望大眾可以減少製造垃圾,珍惜資源。被問到兩者是否存有矛盾時,Kevin就將自己比喻成社企,並指:「所有社企的出現都是希望有倒閉的一天,因為倒閉意味當初成立想解決的問題已經得以解決。他說如果有一天社區再有垃圾,或有更多人做「Upcycling的工作,他失去工作亦不是一件壞事。

Kevin 最後提醒大家,環保產品設計師不是萬能,並非每種物料他都有能力「Upcycling」,加上現時香港的回收政策並不完善,環保一定要由「減少使用」開始。「製造垃圾的其實是市民,因此使用者是要負最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