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Done

我的母語是手語

保育和推廣手語是「香港手語來自聾星」的成立目的。她們有感現今提供手語翻譯的節目甚少,大多是時事性,欠缺娛樂節目,因此她們才會自發翻譯電影金像獎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等節目。


Text: Paris(樹仁大學)Pui Yu (樹仁大學)        Edit: Rex          Photo: Eden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對不少市民來說,是每年期待的節目。靜候宣佈得獎者的緊張心情、與得獎者同哭同笑,這些我們可能習以為常,但對聾人來說卻不是必然。「香港手語來自聾星」的誕生,讓一眾聾人能享受不同的娛樂節目,也令人正視面臨瀕危的手語。

「香港手語來自聾星」由六人組成,命名的靈感來自電視劇《來自喵喵星的妳》。聾人就像是「喵星人」來自「聾星」,在香港生活總好像顯得格格不入,是活在自己星球的一群。六人寄望組織能增加聾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其他健聽人士一樣有自己的母語、文化和社交圈子。「聾人其實沒有做錯事。」成員Brenda強調。

首次有手語傳譯的頒獎禮

「香港手語來自聾星」過往曾自發傳譯《香港小姐》等節目。今年,他們則是首次獲大會邀請以手語傳譯《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直播。整個過程殊不簡單,早在典禮前的兩星期,他們收到劇本,細細研讀後再召開五至六次會議,商討準備的詳情,當中包括某些戲名、人名的譯法。頒獎禮劇本前後修改了十多次,每次他們都要一一處理。典禮的前一天,他們到文化中心會場準備和綵排,包括燈光、排位、化妝等。他們對凡此種種皆十分感恩,因為手語傳譯的頒獎禮並不是靠單人之力,當中還有電視台的全力配合、健聽人士的即時傳譯等,才能成事。

值得一提的是,Anita、Brenda和Connie也有正職在身,他們需利用私人時間參與和管理「香港手語來自聾星」的事務。對此他們卻樂此不疲,更希望日後能翻譯或自行創作手語短片,為聾人提供娛樂,更重要的是傳承手語的知識和精神,令人明白「手語是語言,而不是聾人的限制」。

被邊緣化的聾人母語

「手語正面臨瀕危問題。」Anita娓娓道出她的擔憂。她指出全港有為數不少的聾人,但學習手語的卻愈來愈少, 聾人學校由高峰期的13間減至1間,只有80多名學生。不少家庭選擇讓聾童戴人工耳蝸或助聽器,以及訓練讀唇技巧,希望他們可以在主流學校學習。Brenda表示:「其實讀唇很容易造成誤會,因相同口形的字很多,例如『元朗』和『月亮』、『爸爸』和『媽媽』。手語則清晰易明,亦不需花太多時間學習。」

此外,Brenda提到有些弱聽人士因自己尚有一點聽力,而鄙視手語。聾人亦因畏懼他人的眼光而避免使用手語。「其實手語就是聾人的語言,既然健聽人士不會隱藏自己的語言,為甚麼聾人要因使用手語而感到自卑呢?如果手語逐漸消失,聾人就猶如被這個社會孤立一般。」

擴大聾星的娛樂佔據地

保育和推廣手語是「香港手語來自聾星」的成立目的。她們有感現今提供手語翻譯的節目甚少,大多是時事性,欠缺娛樂節目,因此她們才會自發翻譯電影金像獎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等節目。既然現今社會未能照顧聾人的需要,他們便「自食其力」。Brenda感概,其實他們一直希望能把翻譯員的畫面比例擴大,目前提供手語翻譯的節目中,如立法會會議,翻譯員的畫面太小,當聾人使用手機屏幕收看時,很難看清楚翻譯。他們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資源支援手語,正視聾人需要,免得獨有的香港本土手語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