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Done

音樂裡的靠岸

音樂治療師楊文婷(Emily)告訴我們,原來音樂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它不止能撫平我們的情緒,更能治癒不同的病患者。


Text_River(香港城市大學)       Photo_Gigi       Edit_Rex


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相信我們總有失意落魄,或者壓力大得無法宣洩的時候。抵抗排山倒海的負能量,或許你會拿起耳機,打開手機裡的歌單,讓一首首激昂的、抒情的、輕快的音樂來排遣你心底的悶納,撫平你內心的不安。音樂,彷彿成為我們憂鬱中的依靠。而今天,音樂治療師楊文婷(Emily)告訴我們,原來音樂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它不止能撫平我們的情緒,更能治癒不同的病患者。現在,讓我們跟Emily一起打開音樂之門,走進音樂治療師的世界。

[什麼是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主要是透過音樂的方法去改善參加者身心靈的健康。」音樂治療師Emily解釋道。「音樂治療」分為「音樂」和「治療」兩方面。「音樂」即泛指大部分與音樂有關的活動,例如唱歌、玩樂器、作曲填詞等;而「治療」則指對於「受助者」所採取的療程。所有人都適合接受音樂治療,Emily會因應受助者的年齡層或病症需要,採取不同的療法,例如她會讓情緒病患者透過打鼓來發洩情緒;讓中風病患者跟著音樂的節拍來改善他們的肢體機能,以唱歌訓練他們的口部肌肉等。由於音樂是一種非語言溝通的表達,對於一些不能說話的受助者而言,音樂無而代替言語成為了他們的溝通橋樑。

[與音樂治療 一見鍾情]

相信不少人對音樂治療師這個職業十分陌生。性格開朗的Emily表示對這個陌生的職業一見鍾情。「記得高中時翻開學校圖書館裡的雜誌,偶爾看到一篇介紹音樂治療師的文章,便對這個職業產生興趣。」她回憶道,「我喜歡對人的職業,音樂治療師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滿足我對音樂的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別人,對我來說十分有意義。」所以,她自高中起便立志做音樂治療師,在大學修讀音樂系畢業後再到英國深造。修畢音樂治療碩士學位後,便回港實踐夢想,成為真正的音樂治療師。

[播下種子 助人成長]

由於音樂治療師這個行業在香港發展仍未成熟,加上音樂治療的受眾廣泛,音樂治療師大多沒有一個長期服務的機構或對象,而是以短期活動的形式與不同機構合作,接觸不同層面的受助者,當中有小朋友、情緒病人及長者等。每次治療通常為期兩至三個月。問及這樣的工作模式會否對受助者的作用不大,特別是
需要長時間接受治療的人,Emily卻認為每一次治療,都是為受助者埋下種子。「一開始我也會因為活動是短期性質,治療效果看似不大而感到氣餒,但後來我想通了,其實所謂的效果,我會看作『一』和『零』的分別,可能在此刻未見受助者有很大的進展,但我卻可以在他們身上播下種子。只要種子能夠落到土中,對患者情況就一定會有幫助,只待時間讓療效發芽。」

從事音樂治療師以來,最令Emily深刻的案例是輔導一名有輕微智障及學障的學生。由於他是一名小朋友,加上先天障礙,不懂得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當他生氣時,只懂得透過打人來發洩。面對此情況,Emily選擇用打鼓去改善他的情緒:「我會引導他把情緒發洩在樂器身上。著他想像自己生氣時的感覺,以打鼓去抒發情緒,然後再配合音樂,當音樂停,鼓便要停,藉此教導他在發洩之餘亦要適當地克制自己。」最使她難忘的是,在經過音樂治療後,這位小朋友由一位不受控、暴力的小朋友,變得懂得控制情緒。這事使Emily深刻體驗到音樂治療的效用。

[前路艱辛 卻無懼風雨]

相比起外國,音樂治療師在香港不但不為大眾所重視,政府對這行業的支援也不足夠。「音樂治療在外國發展得比較成熟,音樂治療師被視為一項專業資格,有法定保障。相比香港,政府沒有專業資格的認可,各大院校也沒有培訓音樂治療師的專業課程。」然而,Emily對於香港音樂治療師的前景仍抱有希望,「近年,香港人對『音樂治療』的認識有所上升,也多了傳媒報道。有不少家長、長者及青少年機構會找我們合作。」現在,香港多間非牟利社福機構包括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中國婦女會、屯門聖公會耆智園等均有聘請音樂治療師為機構提供長期服務。

[To kidults
音樂治療師的起點]

由於香港現時沒有培訓音樂治療師的專業課程,如同學們對這個行業感興趣,只可以選擇到外國進修。Emily說,現時英國和澳洲均有開設培訓音樂治療師的碩士課程,但修讀此科必須先擁有音樂系學士學位或具同等程度的經驗。至於美國則有開設學士課程,讀畢後便可註冊成為音樂治療師。雖然要求不及英、澳兩國嚴格,但也要熟練鋼琴、吉他等樂器。

除了學歷外,Emily還建議同學們平時可主動參與一些義工服務,多接觸不同的受助者,累積經驗。要成為一名音樂治療師,不但要有相當程度的音樂技巧,更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性,以及堅定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