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Power

雪中送炭——仁人家園的重建工作

仁人家園秉持「世上人人得以安居」的願景,致力協助全球各地的災民進行建屋工作。而香港仁人家園亦於2006年成立,招募本地義工到各地參與地球村的建屋工作。

TextPhotoIris 浸會大學           EditRex


天災無情,一次的天災足以摧毀無數家園,成立於1978年的國際性組織仁人家園為災民帶來希望。仁人家園秉持「世上人人得以安居」的願景,致力協助全球各地的災民進行建屋工作。而香港仁人家園亦於2006年成立,招募本地義工到各地參與地球村的建屋工作。

教導搭屋技巧 建社區互助精神

仁人家園最初於美國成立,當時主力幫助受天災影響的人民建屋,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義工並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能幫忙建屋,因此仁人家園早已有長遠的規劃,在建屋的過程中,義工會教導村民如何設計適合他們的房屋。當村民知道房屋的設計後,就能向鄰舍伸出援手,從而一起建立社區,體現互助互愛精神。而義工亦會視戶主為同伴,共同完成建屋工作,令戶主對自己的家有歸屬感。

2016年斐濟風災發生後,大量的房屋被吹走,災民別無他法唯有留在大樹下暫避,可是大樹有隨時倒塌的危機,因此仁人家園便向災民派發緊急包,提供建屋的工具,令他們能搭建臨時棲身之所。每個地方都有其房屋防災設計。簡單來說,總共有三種類型的房屋,分別是以磚、竹或木建成。至於該選擇興建哪種房屋則需要根據當地氣候、物料供應以及金錢等因素決定。另外,災民亦能學習建屋的技巧,例如屋頂不可過長,因會容易被風吹起,而房屋地基要高以防水災,亦同時可作為隔水的用途。

建屋同時交流文化

仁人家園的「青年領袖建屋之旅」專為青年人而設,今年已是第七年舉辦,大會招募了近100名義工於4月到廣州從化大壩村,幫助六戶貧困的家庭興建其新居所。雖然過程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但義工們卻無懼艱辛及困難,懷着共同目標一同努力,向當地的家庭送上關懷。仁人家園到災區協助重建時,組織並不會安排義工每天工作,因為建屋的工作需消耗大量體力,例如搬運木材等,若義工每天工作,身體會難以應付。因此,仁人家園會於服務期間中的一至兩天安排文化交流活動,互相了解不同文化。

Anges

戶主以食物答謝 義工體會人情冷暖

香港仁人家園的義工Agnes表示,她曾參與到國外的建屋工作,在出發之前,她抱着為世界作出貢獻,幫助別人的期望。但完成服務後,她卻有另一番體會:「付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收穫。」Agnes認為過程中除了幫助別人亦能幫助自己。她感受受助者的感激之心,因為當地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家,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因此從沒有建屋的目標,仁人家園的協助可謂改變了他們的想法。而Agnes認為受助者十分好客,她曾為一個巴基斯坦家庭建屋後,戶主為了表示衷心感激,於是準備了大量奶茶及食物等招呼義工們,她認為這種滿足感不能從日常生活當中感受,「相比於香港,我更能感受到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