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為甚麼要「義遊」?-蒙古國篇

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又稱為蒙古國,蒙古人不說普通話,大多說蒙古話。我參加了是次由學校和當地團體合辨的活動,在蒙古生活一個月,除「義教」當地小朋友,也會在當地的郊野感受農耕生活,亦會居住蒙古包等等⋯⋯

Text&Photo:BOWL(教育大學)        Edit:Rex



藍天白雲、大草原⋯⋯加上駱駝、駿馬,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沒錯!聰明的你看了標題也知道答案是蒙古!
還記得小時候在常識書看到上述的風景,加上一個個別具特色的蒙古包,令我對蒙古這個地方很有憧憬,長大後才知道前往蒙古國(外蒙古)旅遊並不容易。直至今年暑假,我終於有機會踏足從小盼望的土地-蒙古國。

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又稱為蒙古國,蒙古人不說普通話,大多說蒙古話。我參加了是次由學校和當地團體合辨的活動,在蒙古生活一個月,除「義教」當地小朋友,也會在當地的郊野感受農耕生活,亦會居住蒙古包等等⋯⋯

蒙古國的人
與大家分享經歷前,先說說蒙古的「人」。不少人也說前往蒙古要小心「排華」的問題。事前聽曾前往蒙古的同學的分享,他們也曾經被蒙古人說一些令他們不舒服的說話,甚至發生肢體碰撞。我們帶著擔心前往蒙古,可幸的是我們並沒有遇上「排華」的問題,反而遇上不少「好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當地的一架巴士上。在蒙古的文化中,每當有較自己年老的人登上巴士,較年輕的人也會站起來讓座,所以我大多也不敢坐下,怕自己忘了讓座做成誤會。有一次我如常站在巴士上,巴士急停令我跌倒在地上,幾個蒙古人急忙扶起我,更讓座給我。原來要感受一個國家,不能只靠別人的片面之詞,亦不能以偏概全而一竹篙打一船人。

蒙古國的小孩子
在旅程的第一個星期,我們一行人到了城內的一間學校進行義教。這間學校是一間相對貧窮的學校,但小孩子很願意學習,甚至有姐姐一個人帶著她的弟妹來學習,令我們十分感動。小孩子們對我們也很熱情,即使語言不通,我們也能從肢體語言中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喜愛,感受到他們的愉快。

在「義教」當中,我們認為單單給小孩子傳授知識的作用不大,所以我們主要與他們以遊戲方式學習,教導他們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和香港文化,亦和他們玩團體遊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他們有一段愉快的回憶,記得我們曾經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之中。

蒙古國的「農耕生活」
用「農耕生活」四個字來形容這三星期的經歷感覺不太合適。在出發前我們了解到每天也會做與「FARMING」相關的活動,我們也很擔心這些活動是怎樣的,會不會很辛苦呢?在這段日子,我們曾嘗試由零開始起圍欄,在結實的泥地上掘一隻手踭深的洞(?);亦試過起鐵線網,防止動物進入;當然不少得淋水等活動⋯⋯真正的「FARMING」卻從沒有做過。這個體驗雖然特別,但其實不一定在蒙古國才能做到,令我更反思「義遊」的意義。

蒙古國的蒙古包
來到蒙古國,當然不少得要住蒙古包。在一個月的行程裡,我們有三天能夠在蒙古包生活、看一望無際的星空、騎馬與駱駝、在草原和沙漠上奔走,感受最「地道」的蒙古國,並體驗居住在大自然的生活。在蒙古國,當地人很強調大自然和人的關係,他們不認為人比大自然高等,他們追求人和大自然能夠「共生」、互相尊重,這也是很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

「義遊」的意義
近年「義遊」是一個新興的旅遊方式,不少人也不只是選擇自由行,而是到該國家做義工、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但「義遊」這件事同時亦成為商家生財的方法,我們也許該想想「義遊」的意義究竟在於甚麼呢?為甚麼不能夠在香港做義工幫助「自己人」,而要乘飛機到其他地方做義工呢?

在乘飛機回程的時候我想了很多。是擴闊自己的眼界?是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還是當地人真的很需要我們的幫忙呢?我認為每一個人也會有自己的答案,並沒有對錯之分。對我而言,「義遊」最重要的是旅程中遇見的人和事,他們也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使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就如我在旅程中遇見的一個二十歲日本人,他在大學畢業後展開了半年的旅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做義工,並認識當地文化。我很欣賞他,也是他令我反思二十歲的自己在做甚麼呢?能令自己無悔驕傲嗎?

人生很長,讓經歷完整自己的人生,「義遊」大概也是一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