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Entrepreneurs

畢業生「踩過界」 合力改善教育不平等

教育制度對每個社會的重要性,或許可從此起彼落的批評聲音中看到。因為重要,所以著緊。或者我們不單需要良好的教育制度,還需要好教師、好父母以及很多願意為教育付出的有心人。

Text_Paris ( 香港樹仁大學)        Photo_Eden        Edit_Rex


教育制度對每個社會的重要性,或許可從此起彼落的批評聲音中看到。因為重要,所以著緊。或者我們不單需要良好的教育制度,還需要好教師、好父母以及很多願意為教育付出的有心人。「良師香港」便是希望培育未來的領袖,希望他們於不同界別為教育出一分力。

自行編寫教程 擴闊學生視野

「良師香港」創辦人陳君洋(Arnold),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環球商業學,是會考十優狀元。他在參與不同的義教活動當中,發現基層學生常常因資源所限無能力擴闊視野,故他毅然辭掉投資銀行的工作,於2013年成立「良師香港」,招募其他有領導才能的畢業生參加為期一年的教學及領袖培訓項目,一同改善香港的教育。Arnold強調,對「良師香港」服務的教育團體有一定要求:「我們會先評估該校的情況,校內若有超過一半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包括領取綜緩、全額或半額交通津貼的學生,才會是我們的目標服務對象。」

「良師香港」以美麗中國(Teach For China)和Teach For America(TFA)為藍圖,除了服務有需要的學生外,更重要是讓項目老師站在教育前線,令項目老師對教育問題有更深入了解,所以合作學校必須讓項目老師自行帶班。「我們希望能減輕校內老師的教擔(教學負擔),但不希望項目老師成了教學助理。」項目老師需要自行編寫教程和其他教學活動,每人負責一科主科或兩科副科,平均每週授課十堂。

項目老師均來自不同的學系,有的畢業於社會科學、語文系,有的畢業於金融、法律系等。而在這一年的計劃裡,項目老師每月只有一萬元的津貼,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群畢業生可以尋求高薪厚職,但負責授教英文的項目老師Mavis有這樣的心聲:「我在這工作獲得很大的滿足感!看著英語能力較弱的學生成功跟外籍人士溝通,教導學生不用太拘禮於 grammar(文法),增強自己的自信心!」Mavis把「反轉教室」的概念帶進校園,她安排中學生到中環中心跟跨國投資公司的外籍職員交流,也跟他們到中環走走,擴闊眼界。

培訓「未來領袖」 非「教師」

很多人或有疑問:「既然想成為教師,為何不乾脆讀一個教育文憑學位呢?」Arnold強調「良師香港」希望培育的是「未來領袖」。一年的計劃中,項目老師需要先接受為期六週的培訓,當中有資深的教育界人士授教他們基本的課堂管理知識,其後再到學校實習及參與導師計劃(Mentorship program),跟來自各界的人士交流。「即使他們不繼續當教師,但只要他們日後成為領袖,也可以在商界、政界等為教育發揮他們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捐錢、可以提出教育相關的議案等。」

「良師香港」成立不足五年,Arnold坦言或要花更長的時間才看到計劃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參與計劃的項目老師能更全面地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在未來的各個崗位上仍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教育。「至少參與過我們計劃的畢業生,日後他們會是一個好父母,因為他們親身了解過教育。」Arnold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