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Entrepreneurs

救世軍家品店

救世軍是一間國際基督教教會和慈善組織,在全球131個國家和地區工作。自1930年,他們開始致力服務香港社會,至今已超過85年。其中最為人熟悉及深受廣大市民支持的服務,必定是他們循環再用計劃下設立的救世軍家品店。


Text:悅柔 (香港中文大學)    Edit:HY     Photo:Eden


救世軍是一間國際基督教教會和慈善組織,在全球131個國家和地區工作。自1930年,他們開始致力服務香港社會,至今已超過85年。其中最為人熟悉及深受廣大市民支持的服務,必定是他們循環再用計劃下設立的救世軍家品店。

循環再用計劃歡迎機構或個人捐贈衣服及物資。捐贈物資經分類後,於港澳兩地的家品店銷售,收益用於救世軍推行的社區計劃。部分捐贈物資則會直接贈予弱勢社群如獨居長者、露宿者、釋囚及領綜援人士等。現時,十七間救世軍家品店不但達致收支平衡,更能賺取盈餘補貼機構其他公益事務,可算是十分成功的一個慈善非牟利企業。

這天,適逢救世軍在荃灣開設新分店,kidults請來了救世軍港澳軍區的兩位市場部主任,分別是Shadow和Steven,介紹一下救世軍家品店的理念和其他新環保概念。

雙贏目標

相較都是賣舊物的夜冷舖或舊貨店,到救世軍家品店購物的人都是抱着能幫助別人又能滿足自己的心態,這大概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他們標榜良心消費,不靠政府資助,自負盈虧,一方面幫助弱勢社群,一方面達至環保的雙贏概念,廣獲大眾支持和歡迎。

家品店於不同渠道收集物資,統一檢查並進行簡單消毒後再送到分店,以相當於產品市價三至五成的經濟價錢出售,希望可以讓低收入家庭也能像一般人一樣有尊嚴地購物消費,而收益也可補助救世軍其他社區關懷服務。

救世軍主要透過三大途徑收集捐贈物品,一是公司捐贈,例如遇上月尾清貨,過季的貨品不能出售,公司就會主動聯絡救世軍上門收集物資;第二是救世軍與其他公司合作的回收物品活動,也有員工捐贈、議員向市民收集的物品等;第三則是與民政署合作的舊衣回收箱計劃,計劃分全港四個區域,在不同屋苑設置回收箱讓市民捐贈舊衣。救世軍同時也跟一些品牌合作,協助該牌子的舊貨品回收,以換取用折扣價購買新品,一方面市民可以擁有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舊商品可以轉售給其他有需要人士,達至環保和慈善的雙贏。

救世軍一般會在市民捐贈前提醒他們,基於衛生問題,機構不會收集內衣褲或已經使用的毛公仔等個人物品,亦因為政府的新規例,拒收四電一腦。但假若真的收到了不合規格或過分殘舊的物品,救世軍也會像其他回收機構一樣把它們收集起來再另外處理,很大可能會送到下游回收商轉往外地售賣,盡量不會丟棄而造成浪費。

計劃開始實行初時,因為知識水平,市民可能會胡亂丟棄其他物品進回收箱,增加職員工作量,但現在市民的教育水平和環保意識都提高了,而且他們明白捐贈的物品都是拿來幫助人的,因此都很自律,加上現今網絡發展,不需要打甚麼熱線電話,很容易便能與救世軍聯絡,市民捐贈前甚至會先拍照傳送給救世軍的WhatsApp熱線或Facebook inbox他們,查詢物品是否能為救世軍所用,經確認後才會捐出。

Upcycling

除了家品售賣,救世軍亦積極與不同機構廠商或獨立藝術工作者合作推廣upcycling,即是把原本沒有用的東西經過改造後升級,變成其他更有用的物品。

例如是新研製的「竹紙巾」,紙巾是日常使用的消耗性物品,但是要如何用得更環保呢?竹相比樹佔用的種植空間較少,生植得較快,也較少利用農藥,所以整體而言更加環保。又例如與荷蘭救世軍合作出產的毛氈,荷蘭崇尚循環經濟,他們利用一項西班牙的技術,用經消毒的舊衣物打碎再重新織成一張張毛氈。由於此技術暫時未能在香港應用,所以所有升級再造的毛氈都是於西班牙製造再運到來香港的。

還有就是與本地一些理念相近的藝術工作者合作,舉辦特色工作坊,在社區網絡如學校或屋苑裏宣傳,讓學生居民自由參與。導師會指導參加者把廢棄材料製成其他有用的東西,例如曾把棄置的玻璃樽製成音樂盒;把在山竹颱風時倒塌的樹木製作成坐枱月曆;新年時把玻璃壓平代替紅紙以作揮春;甚或以廢棄車呔做鞋底,以舊衣做鞋面,製作獨一無二的山系鞋子……upcycling應有盡有,不得不佩服藝術家們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