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快樂的音樂人生

「音樂帶給我的東西實在太多。」 看似是在金曲頒獎禮會聽到的這一句,也會來自黃啟聰(Manfred)口中。

Text:曹文      Edit:HY     Photo:Hoyin


Profile: 黃啟聰(Manfred) 自 1975年開始在港撰寫樂評,曾任《年青人周報》及《偶像》副編輯,自1987年創辦《Headlines第一線》任總編輯至今。

「音樂帶給我的東西實在太多。」 看似是在金曲頒獎禮會聽到的這一句,也會來自黃啟聰(Manfred)口中。

這位本地知名樂評人,從小到大,被各式音樂感動,音樂讓他開始寫作、創刊,甚至結織他的太太,難怪他說,沒有音樂與唱片,他的人生將會很不一樣。

32年來,他獨力出版的音樂雜誌《Headlines第一線》最廣為人知,每月介紹各國唱片資訊與心水好歌,以一人之力編寫排版,於唱片店免費派發。

即使現今網絡年代,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實體商品不再暢銷如前,但Manfred對音樂與雜誌的毅力依然不減,一直為香港音樂圈默默耕耘。

中學開始 走上樂評人之路

黃啟聰首次執筆寫樂評,始於中三。 年少時,為了換取免費唱片,他才投稿,怎料一擊即中,有了自己的樂評專欄,自此著了魔一樣寫下去,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於電腦未普及的年頭,樂評都要手寫於原稿紙上,親自遞交。黃啟聰認為樂評獲刊登後的滿足感很大,鼓勵他寫完一篇又一篇。「經數年的訓練,當時我15分鐘內已可寫出一千字的稿,高鋒時曾同時為14份報章寫稿。現在只要唱片一播,一分鐘內我已能構思怎樣評論。」Manfred說得輕鬆,不難聽出這背後,是累積多年的音樂知識與經驗之談。

對於有心想試寫樂評的同學,Manfred有什麼分享?「首先是要多聽外國音樂,擴闊自己的音樂領域與高度,了解每種音樂的派系與淵源,之後再聽本地樂曲才會有不同的體會。其次,平日要儲備各種音樂養份,多看多聽作參考。有心嘗試,建議由自己喜歡的樂團入手。」

說到寫樂評和訪問技巧,Manfred亦強調,一定要做足準備,查找其背景與曲風,寫文章才能有依據。日子有功,聽到一首歌,就會培養出對音樂的觸覺,知道它的Root,才能深入探討其編排、樂曲與層次。「樂評的第一段一定要吸引人看下去,於文章融入自己感受準沒錯。」久而久之,自然可建立自己的風格。

THIS TOWN NEEDS 雜誌!

「任何一個城市,也一定要有雜誌。網絡瀏覽那種便利性,反而讓人過目即忘。」Manfred篤定的說。坦然自己是老派的他,深感拿上手看的讀物、唱片,才能令人印象深刻。

對Manfred而言,於書中寫樂評亦別俱意義。「做雜誌,要反覆核對才能附印,刊出後不能輕按『Delete』鍵便抹去錯誤。這樣也好比做人做事要有承擔,才會有意思吧。不要怕出錯被人取笑,只要負起責任,盡力做好下次的出品,人生才會無悔。」

《Headlines第一線》廿周年期間,Manfred也曾因身體問題,停刊一整個月。那時他處於人生低谷,更想過放棄出版。

「當年因醫生誤判,說我身體出了大問題,真的及受了很大打擊。真相大白後,心境才豁然開朗,重拾當初投稿的初心。之前常常掙扎,如此辛苦辦這份雜誌是為了什麼?現在我不再計較得失,覺得正確便會做,開心是最大的動力。」那年,正是Jason Mraz 的《Life is Wonderful》陪伴著他渡過這關口。 即使這本音樂雜誌的營運收益與其付出,不成正比,可幸也不影響他的生計。但如果要設一個期限,這本音樂雜誌要做多久?

「一日仍有能力,還是希望做下去。」Manfred笑著說。

堅持一件事,遇上挫折是十常八九事,此後仍能抱持初心不放棄目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