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vie
三套有關環境保育的電影
Text: Stephanie (香港浸會大學) Edit: Kathy Photo: 網上圖片
氣候變遷不單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環境,也在威脅地球上不同物種的棲息地。以下將會介紹三套有關環境保護的紀錄片。第一套講述不同物種正面對的環境問題,另外兩套則介紹人們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減少對地球的傷害,從而建立永續生活模式。
Our Planet 《我們的天與地》(2019)
Our Planet是一輯共8集的自然生態記錄片,透過不同生態環境,包括海洋、荒漠、草原、森林等等帶出生物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面對的嚴峻挑戰和威脅。除此之外,本紀錄片也涉獵與都市人切身的題材, 例如淡水及沿岸海域, 我們能透過本片了解身邊的環境問題。每當筆者看到片中動物因為氣候變遷而失去棲身之所,都會感到心酸,同時亦提醒自己在環境問題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面對逼近眉睫的環境問題,有人選擇迴避,有人選擇視而不見。可是,也有人選擇從自己開始,試行各種零污染的生活方式,以個人的力量為保護環境多出一份心力。
No Impact Man《熟男減碳日記》(2009)
No Impact Man講述作家柯林為了撰寫新書,決定與家人進行為期一年的減碳計劃,希望循序漸進,最後達至零污染的生活模式。柯林的計劃包括一整年不使用即棄產品、不看電視、不用廁紙,而當中最瘋狂的莫過於不用電。
影片開始時,柯林的妻子米雪形容自己為典型消費者,與環保沾不上邊。在柯林開始計劃前,她甚至因為未來一年要配合計劃而不能買新衣而瘋狂消費!然而,隨着計劃展開,米雪的態度亦逐漸改變。計劃中段,米雪對柯林説:「我以為在你要求我參與計劃後,我會希望獲得物質獎勵。可是,現在我不想要任何獎勵,我的物慾好像已經減少。」隔天,妻子將不要的衣服捐到二手店,並好好整理了家中不要的雜物。
影片尾段,柯林對過去一整年的計劃做出反思。他意識到環保並非將要用的資源減到最少,而是「應使則使」,審視自己要使用的資源,尋找永續的方式平衡生活所需。例如柯林因工作關係要使用電腦,亦意味着他必須要用電。為了減少發電產生的污染,他便在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板,供應家中需要的電力。
柯林為大家示範如何從自身出發,嘗試運用個人力量,將生活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然而,柯林於片中坦言,一人的力量很少,甚至沒法帶來很大的改變。事實上,若要作出更大改變,我們必須集思廣益,與他人攜手想出解決辦法。
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另一套記錄片Tomorrow看看世界各地有哪些人在一起尋找改善環境的方法吧!
Tomorrow《自己地球自己救》(2017)
你曾想像過我們身處的世界會消失嗎?法國女星瑪麗蓮在懷孕期間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成長後,將要面對一個飲用水、食物和石油即將耗盡的世界。因此,她聯同一班志同道合的電影人,走訪世界各地尋找解決環境危機之道。
他們曾到訪紐約的城市農場,嘗試在城市耕作;到冰島了解如何透過人民自主,訂立最合適的政策;到三藩市深入堆填區,學習回收可用資源;以及到芬蘭,看看如何從敎育著手,訓練下一代自給自足。由此可見,環保問題不能單靠環保政策解決,而要依靠社會各方合作,才能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其實環保並非難事,只要多留意生活中的細節,外賣時說一聲「走餐具」、購物時自備環保袋、離開房間時隨手關燈…… 人人也有能力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從日常生活開始實踐環保。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透支,在地球上與自然和平共處,讓世界得以延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