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HK

「理所當然」的霓虹燈之城?

在80、90年代的香港,大街小巷都掛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管,一到晚上便滲透香港每一個角落。縱橫交錯,眼花繚亂的霓虹燈招牌必定會在到訪香港的遊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搖曳在絢爛迷離中的光影招牌,成為了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促成「東方之珠」的美譽。

Text: Yvonne (香港浸會大學)      Edit: Kathy     Photo: Kathy及受訪者提供


在80、90年代的香港,大街小巷都掛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管,一到晚上便滲透香港每一個角落。縱橫交錯,眼花繚亂的霓虹燈招牌必定會在到訪香港的遊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搖曳在絢爛迷離中的光影招牌,成為了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促成「東方之珠」的美譽。

今天再看,很多霓虹燈招牌都已經被清拆,或者早被LED光管取代,少了昔日香港熟悉的圖騰感。保育團體「香港霓虹承光」的負責人Cardin生長於香港霓虹燈最為璀璨的年代。對她而言,霓虹燈招牌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長大後去了外國讀書,其後回流返港才發現小時候看到的霓虹燈招牌都快不見了。她一直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卻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當她想著自己如何可以出一分力去保護霓虹燈招牌時,在機緣巧合下她加入了「香港霓虹承光」。這個原本由外國人經營的保育團體,現在由她負責香港地區的保育宣傳工作。

訪問過程中,Cardin除了逐一介紹香港主要著名的霓虹燈招牌,還解釋不同霓虹燈招牌背後的設計意念。霓虹燈招牌承接了古代賣廣告的形式,在店舖前面掛著幌子隨風飄揚,幌子上用大字標明了店鋪的名字,而現代則用霓虹燈招牌代替。例如香港「大押招牌」在昔日香港隨處可見,招牌上半部分呈蝙蝠形狀;圓形錢幣形狀作為下半部分,整體喻意蝠鼠吊金錢,有著招財之意,而圓形錢幣上的「押」字,則引至「引福歸堂穴」,能為客人招貴人交上好運。通常人們對蝙蝠抱著反感態度,不過在古時人們卻認為「蝠」字有「福」意思,也就造成「大押招牌」為何有如此設計。

在霓虹燈招牌設計中,一直比較流行使用北魏字體,筆觸重、收筆和轉筆突出,字型突出容易辨認,當中餐廳、藥房、當鋪的行業較為常用。另一種常見於霓虹燈招牌便是草寫字體,感覺比較率性隨意,頗受娛樂場所歡迎。同時,草寫字體也會混合著英文書法,但由於中文通常比英文短,所以英文字會用狹窄連貫的草體,令到排版盡量對齊中文。雖然招牌的英文書法看似與中式文化格格不入,但正正帶出香港中西合璧的一面。

昔日店鋪招牌都是刻意請書法家人手題字,抱住打造最完美的招牌去代表老字號的心態,把招牌當作成一間店舖的靈魂。然而,隨著時代變化,營商環境改變令香港特色的霓虹燈招牌逼不得已被拆卸,現今只留下小部分小型及合乎建築規格的招牌。舊的招牌面積太大,除了不符合安全規格外,維修費用也十分高昂,只能拆下;新的店舖又會覺得打造霓虹燈招牌成本高昂而且設計不合時宜,結果霓虹燈招牌逐漸被嫌棄,日漸沒落。

對於保育團體的角色,Cardin現時能做的就是成為霓虹燈招牌的文化橋樑,不但向本地/國際宣傳霓虹保育,更協助他們作霓虹燈資料搜集。透過不同方式呈現霓虹燈招牌,冀望令香港新一代重新了解正逐漸逝去的文化,引起大眾關注。另外,團體亦希望能把霓虹燈招牌的藝術和商業掛勾,慢慢轉型,例如由室外轉為室內的小型燈管擺設、舉辦霓虹燈招牌手作坊等,讓霓虹師傳可以繼續承傳這門手藝,保留傳統技藝。

世界變化太快,也許在某年某月霓虹燈又會再次成為潮流。


香港霓虹承光是一個紀錄及交流本地霓虹燈牌的平台 並發掘及記錄其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