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與情緒做朋友

喜怒哀樂與我們與生俱來,一直與我們同在,但卻不像我們的身體器官,看不見觸不到,好像難以控制。在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容不下整理情緒的時間,但當壓力揮之不去,精神健康問題便油然而生。今次,我們邀請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分部主席郭倩衡(Helen)為我們介紹輔導心理學,以及分享一些情緒管理及輔導的「小貼士」。

Text & Photo : Sai Ho (香港中文大學)      Edit: Kathy


喜怒哀樂與我們與生俱來,一直與我們同在,但卻不像我們的身體器官,看不見觸不到,好像難以控制。2015年風靡全球的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的意念也是源自「他們」。在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容不下整理情緒的時間,但當壓力揮之不去,精神健康問題便油然而生。今次,我們邀請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分部主席郭倩衡(Helen)為我們介紹輔導心理學,以及分享一些情緒管理及輔導的「小貼士」。

甚麼是輔導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學會於1968年成立,但輔導心理學分部於2006年才成立。香港的輔導心理專業課程也於2010年開始設立。輔導心理學在香港心理學上,屬於相對「年輕」的執業類別。Helen解釋輔導心理學,有別於傳統的臨床心理學,並非僅針對臨床病患,更強調「預防」的工作,協助市民進行「生涯規劃」。Helen進一步解釋「生涯規劃」不只在於職業,更涉及結婚、家庭情況等多方面的人生路向。她又舉例說接獲不少案例是約30歲的人士求助,主要是職業與性格不合而毅然轉行的問題。

Helen表示輔導心理學家多從事「輔導」(Consulting,意即給予意見) 的工作,並專注於了解對象的「多元文化背景」(身份、性別、職業、年齡、學校等),「單是就於在學期間是否就讀男女校已對個人性格發展有很大分別。」Helen指出輔導心理學家有別於社工,專業培訓上有更多心理輔導知識和技巧。她指出心理學會並非服務團體,但作為專業機構,有責任教育和推廣心理知識予市民。分部不時在大學舉辦講座,又會於Facebook專頁發表「情緒急救包」的資訊插圖,期望能教育市民。同時Helen表示坊間太多失實資訊,誤導市民引起恐慌,望能借此以正視聽。

觀察自己,留意情緒

「坊間主流多教育大家有關精神健康疾病的資訊,卻甚少教育大家觀察自己的情緒。」Helen認為現時中學教育缺少教育青年人留意自己的情緒,並推薦兩本書予學生,分別是《情緒類語小典》和《中國心理學》,「這兩本書並非艱深難明的輔導書籍。我在書局找到《情緒類語小典》時,並非在心理學書籍一欄,而是在寫作欄發現。」Helen指書中仔細解釋一些情緒,如:「恐懼」等,讓學生能從文字描述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緒。Helen指香港在情緒輔導多以西方方法,卻忽略我們中國文化對於心理的理解,「有時『文化』也是輔導情緒很好的切入點」。她引述書中五行與情緒的關係,喜怒哀樂憂彼此相生相剋,須了解憂慮才能釋除恐懼。

學習「請教他人」

「情緒是一種能量,不能刪除,也沒有對錯之分。」Helen提醒家長或年輕人輔導子女和朋友時,切忌以「唔好嬲」、「唔好喊」等安慰他們,因為只會無補於事。反而「靜心聆聽」,待他們宣洩情緒,更能給予他們有「同理心」的感覺。Helen舉出「聽」這個字,正是輔導的關鍵,「『聽』這個象形文字包含著聆聽、多向導、觀察、集中和用心感受多個意思,更重要的是耳字部下『壬』字,有『向有賢德的人請教』之意。」聆聽才能讓人「梳理」情緒,了解情緒背後的因由。

Helen最後又提醒各位遇到情緒困擾時,先沉澱自己,觀察和「命名」自己的情緒,例如:以一首歌形容自己的狀況,因為情緒難以用簡單言語解釋。Helen又指若需要進一步支援,應找適合對象,而非持相反意見者,也無需「刻意正面」,但要好好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