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Story
重新起步──人物專訪:香港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陳浩源(Daniel)/ 專題資訊:新興的奧運項目
Text & Edit: Kathy Photo: Ho Yin
今期Feature Story以運動為題,除了向大家介紹設計新穎的運動場所、推介以運動為主題的電影及書籍外,今期的「人物專訪」亦很榮幸邀請到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陳浩源接受專訪。陳浩源在東京2020殘疾人奧運會羽毛球男子WH2級單打項目獲得驕人的成績,代表中國香港奪得一面銅牌。在訪問中Daniel會跟大家分享他在人生重新起步的經歷,當不幸遇上意外後,怎樣開展他的第二人生?
當平凡人生遇上不平凡的經歷
訪問開始前Daniel簡單介紹了自己。他笑言自己在意外發生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後生仔」,人生並沒有甚麼特定的規劃,只求工作安穩及成家立業。直至22歲那年,他不幸遭遇交通意外,失去了左腳,人生自此變得不一樣。意外後,Daniel一度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及不知所措;幸好,由於他生性樂觀,加上有身邊家人的支持才可度過難關。
Daniel自小便對羽毛球感興趣,在意外前亦是一名業餘羽毛球好手。在醫院治療期間,他第一次坐上輪椅,並慢慢適應使用義肢及重新學習步行。離開醫院後,他機緣巧合地接觸了輪椅羽毛球這項運動,一步一步找回自我價值和對自己的肯定。
因受到不公平對待才更要站出來
問及Daniel在成為首位中國香港輪椅羽毛球運動員的感受時,他指雖然輪椅羽毛球這項運動讓他在意外後得以再次建立起自信,但直言當坐着輪椅在街上行走時,不時還是會遇到旁人的一些異樣目光及不公平對待,甚至無故被人出言侮辱,這些行為令他十分無奈,亦更令他堅信要為其他殘疾人士發聲。
Daniel指成為殘疾人士後,如果單靠自己個人的力量是很難重新開始及適應的,故他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經歷,喚起社會上更多人對殘疾人士需要的關注。他在訪問中強調「施比受更有福」,笑言這句說話雖然比較老套,但的確是他遇上意外後其中一個重要的領悟。他在受傷後曾經做過單向的「受惠者」,單單接受家人及朋友對他全心全意的照顧。他希望當自己康復及成為專業運動員,並漸漸變得有影響力的時候,可以擔當一位「施予者」,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其他殘疾人士走出低谷,重新投入社會。
Daniel冀望透過分享自身的經歷,喚醒和提高社會對殘疾人士權益的關注。他指推廣「傷健共融」的教育是雙向的,不單要教育普羅大眾對殘疾人士持有開放及尊重的態度,更要鼓勵殘疾人士勇於踏出第一步,重新融入社會。如果殘疾人士只留在家中不肯外出與人接觸,便很難回復正常生活。為了推廣這方面的信息,Daniel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不斷走入學校及機構舉辦了200多場講座,讓大眾對殘疾人士的需要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感激背後的兩位女士
在訪問中,Daniel不時提到他一路走來,最感激的是背後兩位女士所給予的支持。第一位是他的母親。在他眼中,母親自小便一直無私地照顧自己,在幼兒時教會他走路,在意外後亦陪伴他重新學行,給予他「第二次」養育之恩。他形容母親是一位很堅強的女性,一直不離不棄陪伴及見證著他的成長,由他受傷後重新學行、成家立室、當上專業運動員,以至獲得十大傑青的榮譽,母親從來都是最忠實的夥伴在身旁給予他無限量的支持和鼓勵。Daniel希望自身的成就可令母親自豪,報答她的無私奉獻,令她毋需再擔心自己。
另一位在Daniel背後給予支持的女士當然是太太Sandy。他憶述二人在中學時期相識,畢業後發展成為情侶,可惜拍拖不久自己便發生了交通意外。當時Daniel因不想連累Sandy,所以提出了分手。但Sandy並沒有放棄,繼續相信及默默支持他,在最艱難的時候亦不離不棄、毫無怨言。儘管她的家人和朋友當時並不看好這段關係,但Sandy仍堅持陪伴在Daniel身旁,全力支持他做好自己喜歡的事,陪伴他成為一位全職的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這份真摯的感情實在是難能可貴。
代表中國香港出戰的使命感
自2009年起,Daniel穿上了中國香港運動員的球衣,代表中國香港出賽。他認為能夠代表自己所熱愛並土生土長的地方參賽,是帶有一種捍衛「家國榮譽」的使命感,見到香港特區旗幟在頒獎台上徐徐升起,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問及Daniel在代表中國香港出賽時會否感到很大壓力?他指壓力必定會有,多數是源於自己及觀眾的期望。他認為最好的減壓方法就是把壓力轉化成動力,推動自己進步。
對於未來的展望
Daniel期望以2024年巴黎殘疾人奧運會為目標,全力爭取在輪椅羽毛球賽事奪金,為中國香港創造下一個歷史光輝時刻。他深信國家和香港絕對可以培育出優秀的運動員,並為年輕人留下榜樣,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創造更多成就,只要經過不斷的努力,最終必會獲得佳績。而Daniel長遠的目標,是希望在社會繼續推廣更多有關「傷健共融」的信息和活動。
給kidults的話
「用有限的身軀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Daniel希望下一代年輕人可以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正如近幾年的疫情,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但亦令同學們學懂更珍惜上實體課的時間。有時我們就是太容易把一切看作是理所當然,但當我們認為一些東西是手到拿來的時候,亦有機會突然失去。所以最重要的是時刻保持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所有,並要把握機會,積極進取,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專題資訊:新興的奧運項目
相信大家讀過陳浩源的專訪後,都對殘疾運動員有了更多的了解,並希望中國香港運動員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繼續發光發熱,爭取佳績。而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霹靂舞將正式成為競賽項目,跟上屆奧運會已增設的滑板、衝浪和運動攀岩,一同成為新興競賽項目。現在大家不妨先認識一下,準備屆時更投入地為運動員打氣吧!
第一項運動項目:霹靂舞(Breaking)
(相片來源:Zac Ong from Unsplash)
霹靂舞(Breaking)是街頭舞蹈(俗稱「街舞」)的一種,其他街舞種類包括嘻哈(Hip-hop)、機械舞(Popping)、鎖舞(Locking)和雷鬼舞(Reggae)等。表演者不需要任何特定工具,只需聽着富有節奏感的音樂,配以身體的律動和動作便可,其緊湊的節奏及舞者充滿力量和技術的表現,在近年來成功俘虜了不少年輕人的心。
此外,霹靂舞所著重的是舞者的腳步和高難度動作,例如運用自己身體作支撐,分別以頭、肩、背、膝等身體部分為重心旋轉及翻滾等。因此,選手一般需經過長時間的身體訓練及具備出色的舞蹈技巧,方可應付霹靂舞這種高強度比賽項目。
其實香港亦有不少霹靂舞者,部分舞者更曾在世界賽上榮獲獎項,表現亮眼。現時中國香港隊正積極爭取下屆巴黎奧運會的霹靂舞參賽資格,希望屆時霹靂舞者能出戰奧運。
第二項運動項目:滑板(skateboarding)
(相片來源:Taylor Smith from Unsplash)
滑板在上屆東京奧運會首次被列入比賽項目,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亦將再次亮相。作為街頭運動之一的滑板,在奧運賽事中主要分為「街式賽」和「碗池賽」。「街式賽」強調選手們的速度及創意動作,賽事期間需越過欄杆及樓梯等障礙物;而「碗池賽」則以選手們的動作流暢度及難度等作為評分準則,主要會在碗狀的戶外場地作賽。
雖然在上屆東京奧運會,中國香港的滑板運動員未能取得參賽資格,但滑板運動近年急速發展,並逐漸獲大眾認識,希望到下屆巴黎奧運會的時候,中國香港的滑板運動員有機會取得參賽的入場券。
第三項運動項目:衝浪(surfing)
(相片來源:Austin Neill from Unsplash)
衝浪是一項利用衝浪板越過海浪的水上運動,選手會在腳踭的位置繫上衝浪板的安全繩,務求令自己與衝浪板能共同越過波濤洶湧的海浪。衝浪板可分為「短板」及「長板」兩類,而上屆東京奧運會只設短板賽,評判以各選手衝浪動作的難度及創新程度等評分。
香港的衝浪文化很受年輕人歡迎,在夏天週末的海灘上,不難發現一群衝浪愛好者勇於挑戰一個接一個的海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奧運台上看到代表中國香港的衝浪運動員。
第四項運動項目:運動攀岩(sport climbing)
(相片來源:yns plt from Unsplash)
上屆東京奧運會時,運動攀岩比賽項目分為「速度攀岩」、「攀石」及「難度攀岩」,累積三項賽事最高分數的選手便能勝出。首先,「速度攀岩」會在15米高的人工牆進行,選手們需要「一對一」鬥快完成,賽事相對較緊湊及刺激。第二項是「攀石」,這是考驗選手們鬥智鬥力的項目:在4米高的人工牆上,選手們不能使用繩索,只可以自身力量支撐,並要在腦海中規劃賽事的完整路線,每踏一步都要十分準確,並需在限時內完成賽事。最後一項是「難度攀岩」,評分準則以選手攀爬的高度為準,攀爬高度最高的選手獲勝,比賽計時進行,選手可先觀察路線,但只得一次機會完成比賽。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運動攀岩的賽制將會調整,「速度攀岩」將自成一項獎牌項目,而「攀石」和「難度攀岩」則共同組成一項全能項目賽事。現時在香港較受大眾歡迎的是攀石,不少新興的攀石場所亦相繼出現,期望大眾能有機會更全面地認識運動攀岩這項賽事。
編者按: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培育出不少優秀的運動員,於上屆東京奧運會,中國香港運動員在劍擊、游泳及場地單車等項目都發揮出超乎水準的表現,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在2024年的巴黎奧運競技台上看到更多運動員精彩的表現,全力拼搏爭取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