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Story

森林和原野 (人物專訪:── 林德信) / 專題資訊: 「城鄉共生」的生活哲學

今期Feature Story的主題是森林和原野,今期的人物專訪,我們邀請到林德信 (Alex)和我們分享如何在城市中抱擁自然;而在專題資訊方面,我們訪問了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研究生,向大家介紹如何實踐永續農耕,促進人與自然的連結,保育鄉郊土地,達致城鄉共生。

Text: 饒雙宜 & Stephanie (香港浸會大學) & Katniss (香港中文大學)

Edit: Kathy    Photo: Ho Yin 及Kathy


今期Feature Story的主題是森林和原野,香港的面積雖然不算很大,但卻容許我們可以以短距離的路程往返城市與郊外,這種獨有的環境造就了城市與郊外的微妙關係,是香港獨有及值得我們珍惜的生活模式。城市給我們石屎「森林」的印象;郊外給我們遠離煩囂的「原野」感覺 。今期的人物專訪,我們邀請到林德信 (Alex)和我們分享如何在城市中抱擁自然;而在專題資訊方面,我們訪問了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研究生,向大家介紹如何實踐永續農耕,促進人與自然的連結,保育鄉郊土地,達致城鄉共生。

人物專訪:在城市中抱擁自然──林德信的減壓法則

香港是個高樓大廈林立的石屎森林,但小記翻查資料,卻發現這個城市裡有大約七成半左右的土地是非市區的地方如草地、農地及灌叢等。其實,香港仍然擁有不少的天然環境和生態,包括郊野公園、海灘、林地及水塘等。雖然香港的居住空間普遍比較狹小,但廣闊的大自然近在咫尺,並等著我們去探索,放下壓力,稍作喘息。

林德信 (Alex)是著名歌手林子祥之子,他九年前從外國回流香港,發展他的音樂與演藝事業,他亦是瑜伽導師,練習瑜伽令他懂得如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釋放壓力。另外Alex 也喜歡閒時到郊外走走,透過接觸大自然為自己充電, 從大自然中尋得力量,繼續向著夢想進發。

香港vs他鄉

Alex在美國成長,曾於英國唸寄宿學校,及後在洛杉磯(LA)升學並工作。Alex九年前回港定居,他坦言當初回到香港,最不習慣的是這裡人多擠迫。「每到上下班時間,金鐘、灣仔等地總是人頭湧湧,觀塘亦一樣,即使是下午三時理應人流較少,交通仍然十分擠塞。」Alex會盡量避免在繁忙時間外出,「反而近日因為疫情關係,街上的人少了,我較以前多外出逛逛。」這又讓他對香港有另一看法,「香港實在變得太快,以前在美國,小時候逛過的商店,十年後再去,仍然存在;但在銅鑼灣,即使只是短短一兩星期後再次造訪,有些店舖已經轉手了,轉變快得驚人。」

銅板總有兩面,在香港這個萬事也講求快速的環境之下,其實亦提供了各方面的便利。「我在中環區居住,生活圈子都在同一區,如做gym、剪髮、到餐廳用膳或按摩等,可在同一區內完成。」這種方便令他愛上這個地方。「很少城市會像香港那般方便,只需花十數分鐘車程便可由鬧市到達石澳、淺水灣等郊外地方。在路途上,沿著海邊駕駛,風景怡人。我以前在LA讀書,大城市的感覺與香港近似,但地方比香港大很多。在美國生活時,我習慣每周去一次行山,現在只要工作不太忙碌,周末我都會盡量遠離市區。」Alex尤其喜歡於日落時分,從南區等地前往深水灣,欣賞雲彩斑駁的漂亮風景,出外透透氣。

各種生活上的方便,同時意味著這裡藏著更多機遇,Alex亦因此選擇留在這裡尋夢:「美國的節奏很慢,以夾band為例,一年可能只有兩三次演出機會。相對的,如果希望在香港玩音樂,隨時可以去jazz bar表演,更容易認識別的音樂人,一起交流,美國地方太大,無論去哪裡都要開長途車,變相少了這類接觸。」

尋找安靜的角落

從事音樂創作的Alex對聲音便特別敏感,他分享道:「香港的大環境存在著很多雜音,充斥著交通燈的聲響,24小時不停止,車輛又多,加上地盤聲、裝修聲,頗為嘈雜。」長期被噪音圍繞,容易令人變得緊張。作為演員,他自感幸運:「有時拍攝地點在郊野附近,會突然發現那些地方都很安靜,能夠讓人有喘息的空間,才自覺平日積存了一些壓力,所以長期待在市區,身心未必能保持健康的狀態。」

這是他喜歡接觸大自然的原因,在工餘時盡量抽時間進行戶外活動。「我喜歡踩單車,路線包括大埔、吐露港或薄扶林等。與一班朋友一邊騎車一邊聊天,再吃點東西,也是我放鬆自己的方法。」Alex 喜歡踩單車的原因,除了可以強身健體外,亦可減少碳排放。以單車而非駕駛汽車的方式代步,不但能夠減低空氣污染,長遠來說對環境保育都有正面的影響。他也喜歡一邊踩單車一邊聽podcast,主題涉獵多個範疇,實行一邊運動,一邊吸受收知識,以大自然的美麗風景為佈景。

說到運動,必須提及他熱愛的瑜伽:「Yoga的意思是marriage,指身體、思想與靈魂的結合。每個人都擁有這三種素質,不過生活壓力大或少做運動的人,這三方面都是分開的,難以溝通。透過瑜珈動作,我們可藉著思想去分析技巧,並對身體作出指令,掌握兩者的溝通。」他指出,當我們能夠通過身體的鍛鍊回到內在,鎮定思緒,才有機會與自己的靈魂更靠近。

大自然的提醒

對於忙碌的都市人,Alex尤其推介練瑜伽這種減壓方式:「就算我們住在大城市,只要專注於自己,練好這三方面的狀態,即使遇到任何問題或外在環境多麼的混亂,都不會容易受到影響,這就是練瑜伽的好處。」另外,把一點綠意帶回家,亦是可行之法。例如他在家中種室內植物,雖然只是小小一盤,但通過每天照料盆栽,身心亦得到滋養:「我習慣每天刷牙後去為它淋水,觀察它的變化。如果天氣好,我會把它搬到近日照的地方。」他有感到自己慢慢從這種日常規律中,得到一些能量。「植物是有生命的,照顧它的時候,提醒我帶著一份關懷與愛,雖然只是很微細的舉動,也有著能量的互換,而且植物那麼美,光是看著它,自己都會更開心。」另外,他家浴室亦有一盆盆栽,曾經被他忽視。「但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沒有枯萎!見它這樣,提醒我要給它更多關愛。」

即使大自然力量如此頑強,但也敵不過過度發展與破壞,保護大自然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Alex分享他對美國和香港的環保工作的看法:「從前在美國生活,垃圾分類做得很仔細,並有專人回收。保育工作究竟做得好不好,是全世界要面對的問題。雖然香港這方面的整體意識似乎較低,但我們於個人層面仍然可以努力:如盡量少用膠樽、膠飲管和自備外賣餐盒等。」訪問當天,Alex便帶著自備的水樽,實行以身作則。 Alex除了在個人層面上推動環保,在工作上亦積極參與環保相關的活動:他曾參加環保跑步比賽,希望能藉住活動,喚起外界對海洋環保的關注;亦曾為護膚品牌推廣,鼓勵用品牌的回收瓶為容器種植多肉植物或插上鮮花。Alex希望透過此活動鼓勵大家多循環再用,將環保融入生活。

搵錢模式之外

不知是否因為常常接觸太自然,或有瑜伽運動的幫助,Alex的生活態度不如城市人那般緊張,能夠拿捏平衡,這或許與他的生活態度有關。「金錢很重要,每個香港人都有某種搵錢模式。但如果能夠找出方法,開心地賺錢,那便更好,例如把自己喜歡的興趣變成工作,對工作有熱情,或感到工作有意義的話,便是最佳狀態。」要實踐夢想,少不了需要冒險的勇氣。「現在我能夠創作音樂與拍戲,實在非常幸運。以前在美國教瑜珈也是我的夢想之一,但教了四五年,反而不及現在快樂。因為心底裡想做音樂,所以才會來香港發展,做自己想做的事,最近我開展了youtube channel fish tank,與其他音樂人一起jam歌。從拍片、剪接、宣傳到製作,都需一腳踢,但因為是自己喜歡的事,就不會怕辛苦,反而令我獲益良多。」所有事情是相對的,他解釋道:「要是這份工作需要做我最怕的計數,可能半年後我便會放棄了。」他鼓勵每個年輕人尋夢,並試著在過程中調整心態。

To kidults:

人生是充滿高低起跌的,即使你現在遇到不如意的事都不要太緊張,人生總有機會可以改變各種狀況,嘗試放鬆一點面對吧!面對困境時,調整心情輕鬆地面對,對得失不必太著緊;找一種運動鍛煉,有助我們肯定自己,尋找人生方向。

專題資訊: 「城鄉共生」的生活哲學

你嚮往鄉郊生活嗎?縱然香港經常被稱作石屎森林,小小的城市好像只剩下高樓和大廈。可是在新界,卻有一群人一直在默默耕耘,希望透過農耕用心感受大自然,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今期我們邀請到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研究生劉海龍(阿龍),跟我們談談城鄉共生,談談農耕,也談談人與土地如何和諧並存。

劉海龍(阿龍)是於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博士研究生,同時也是中大通識科的講師以及中大農業發展組的創會成員。

我們現代都市人普遍側重發展經濟,城市經濟愈加蓬勃之際,卻忽略了本土的農業生產,使人們的生活質素反而變得更差。其實要發展鄉郊不一定要將其城市化,除了把它們變成新市鎮並進行各種商業活動,也可以讓城市發展與鄉郊生活互相配合,使兩者能夠相輔相成。

人們在石屎森林困久了也會覺得很鬱悶,他們會希望走進鄉郊,到綠色的環境裏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現在我們亦面對各種問題,包括堆填區飽和及工作種類越來越趨單一化。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顯示了一個城市不能單純只顧及經濟發展,更意識到單單依賴外國進口農產品的危機。所以我們不可以低估農業生產,農耕也可以是其中一個工作的選擇。

因此,發展社區農場等城鄉共生的發展就不失為一個好主意。阿龍和家人在鄉郊生活多年,雖然鄉郊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凡事都要學會節儉,但他認為這種生活模式卻十分值得城市人感受和學習。以下是阿龍跟我們分享的城鄉共生的小知識:

香港有哪些鄉郊發展和生態友善共存的方案是頗為成功的?

由香港觀鳥會和長春社聯手保育的塱原濕地在生態保育上也算是難得的成功。由於把土地發展成各種商業用途的利潤大很多,起初惹來不少原居民反對,但他們積極推廣食物農業教育,成功透過教育大家種稻米,連結了當地老一輩也是以種米維生的原居民去支持這形式的鄉郊發展,保育稻田的同時也保育了瀕危雀鳥─禾花雀的棲息地。

還有新界的聯和墟,那裡的豆品廠每天在生產豆品的同時亦生產大量豆腐渣,從前人們只能把豆腐渣送往堆填區,現在有了一個循環系統,可以把它們轉化成肥料用以種田種菜。

你認為香港有哪些地方/元素適合推動城鄉共生?

香港的好處是夠「細」,城市商業的空間與鄉郊原野的空間那麼接近,很適合城鄉共生,夠近夠方便。如果問香港有什麼地方特別適合推行城鄉共生,那應該是新市鎮城市和鄉村的交界吧,有很多人在附近生活之餘,亦也有很多農田可以發展農耕。

香港可以參考國外的城鄉共生概念嗎?與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鄉郊和永續環境發展得怎樣? 有哪些地方仍需努力改善?

香港其實可以參考日本的「里山里海」的概念發展城鄉共生:「里山」是追求森林和農村的社會與生態來生產地景,「里海」則是追求海岸地區的社會與生態來生產海景,兩者都強調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並可永續利用。 雖然香港地理資源多樣化,生物種類也繁多,但各地的情況不同,還是較難相比。其中一個問題是香港鄉郊的地主可以利用土地發展城市化而獲得巨大利潤,土地的資源未必能獲保護,相關監管可更完善。

一般市民可以怎樣實踐城鄉共生?

最簡單直接的做法當然是支持購買本地農夫耕種的農產品。若果在家裡有栽種的空間,他們也可以嘗試找一個乾淨的發泡膠箱,放些泥土進去,只要有陽光,有空澆澆水,就可以輕鬆種植出各種蔬菜。而在種植的過程中,不單可以利用廚餘如洗米水作有機肥料,減少浪費,且能夠見證生命的成長,使人們的心靈更加健康。

香港常被形容為「文化沙漠」、「石屎森林」,好像除了金融和經濟,這個城市並沒有值得人欣賞的地方。然而,在新界的鄉郊地區都不斷有人在努力,希望在「石屎森林」的裂縫之間增添一點生機,也為這個城市的人和值得珍視的自然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