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傳耆—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創意的橋樑

香港的街角小巷有一班不為人知的老師傅在默默耕耘,而「傳耆」,香港數碼營銷公司Fimmick旗下的一家社會企業,成為手工藝與年輕人的橋樑,將傳統手工藝融合創意,並透過網上平台把「傳承耆智」的精神宣揚到全港以至世界每一個角落。

Text: Iris (香港浸會大學)      Edit & Photo: Kathy


白底膠牌,配以紅藍書法字,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紅Van上的小巴牌,見證着時代的變遷,盛載着手工師傅背後的故事,但上面的字不再局限於「旺角」、「大埔」等目的地,而是寫上「畢業快樂」、「新婚快樂」等祝福語。香港的街角小巷有一班不為人知的老師傅在默默耕耘,而「傳耆」,香港數碼營銷公司Fimmick旗下的一家社會企業,成為手工藝與年輕人的橋樑,將傳統手工藝融合創意,並透過網上平台把「傳承耆智」的精神宣揚到全港以至世界每一個角落。

傳統與科技的對立?

Fimmick擅長嶄新的科技,與歷史悠久的手工藝看似對立,但其實兩者之間只是缺乏一道橋樑,而這正正促使「傳耆」的成立。Fimmick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工作,「傳耆」的共同創辦人及執行總監Joyce反思到科技的進步有時候會間接摧毀傳統的東西,例如網絡媒體已取代傳統報紙,「習慣的轉變令某些行業默默消失」,因此她希望去保育傳統文化,「不是要去拯救整個行業,但可以從小小的力量去感染身邊人!」

小巷閣樓的老師傅

第一步,先要從找師傅開始著手,師傅多數是隱藏於小巷閣樓,Joyce表示,首先會找一些曾接受網媒訪問或別人推薦的師傅,他們多數「唔怕醜」,較容易明白「傳耆」的工作。最特別卻又少見的,是會自薦的師傅。他們平日較難以接觸外面的世界,但心底裏卻又希望手藝能有更多人了解。了解過師傅多年來走過的路後,「傳耆」會訪問他們,並以文字、圖片或影片等形式上載於網上平台分享,並將傳統手藝融合新穎的元素,由emoji手雕麻雀到DIY迷你花牌,應有盡有。Joyce指,香港人喜歡「個人化」,即使穿同一條牛仔褲,也會透過摺起褲腳、剪洞或是潑墨來突顯自己的獨一無二。而「傳耆」的產品正正能讓他們發輝創意,寫下自己想要的字,打造屬於自己的紀念品。

為手工藝品定一個價錢

「如果你在店舖裏看到一個手作的花燈,你會用多少錢買呢?」這是Joyce每次在手工藝工作坊前會問參加者的問題。有參加者會答:「一百元!」工作坊數小時後,參加者的十隻手指頭已磨損,眼睛也疲累得很,Joyce再次問他們這個問題,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用錢也買不到!」「製成品看似簡單,但背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工序。」這正正帶出「勞動有價」的訊息,人們往往未能留意到師傅背後所花的時間和功力。

能帶上機的小巴牌

將手工藝推廣給本地的年輕人固然重要,但世界另一端的人也可能想了解。而小巴牌匙扣的誕生,正正是受外國旅客的靈機一觸。當時有一位日本旅客來到小巴牌的店舖,覺得很有趣並想帶回日本。可惜傳統小巴牌太大,不方便攜帶,便問師傅會否有鎖匙扣的小巴牌。師傅頓時發現,旅客未必有足夠的時間理解香港文化,若製成匙扣能讓他們帶回去便能讓更多人認識這門手藝。

小巴牌上印有的不只是傳統中文,竟然也能看到日文「タピる」 (音Tapiru) 是日本的流行用語,代表「喝珍珠奶茶」。這是「傳耆」與香港浸會大學市場學系學生合作的計劃,海外生在小巴牌寫上他們國家最潮的詞語。當海外生帶著小巴牌回去時,就能引起當地朋友的好奇,並讓海外生把在香港感受到的文化與當地人分享。

屬於香港人的紀念品

「如果讓你選一件最能代表香港的物品,你會選甚麼?」Joyce指,有一次她走遍整個香港機場,也找不到一件代表香港,能讓她帶去外國送禮的產品。若一件產品,背後有故事,香港人看到會有共鳴、聯想,能夠引發與其他人的對話,那就是能代表香港的產品。而「傳耆」的角色,就是善用新舊交融的元素,打造出「很香港」的手工藝品,把上一輩的智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