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不分膚色的「小型社區中心」——「共融館」

提及少數族裔,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少數族裔人士可能就在你和我的身邊。在屏麗徑的一個空間裏,你可以同時聽到烏都語及廣東話、看到色彩繽紛、充滿民族特色的佈置,以及少數族裔的面孔,那裏就是共融館。

Text: Iris (香港浸會大學)       Edit & Photo: Kathy



提及少數族裔,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少數族裔人士可能就在你和我的身邊。在屏麗徑的一個空間裏,你可以同時聽到烏都語及廣東話、看到色彩繽紛、充滿民族特色的佈置,以及少數族裔的面孔,那裏就是共融館。

共融館是屬於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轄下的少數族裔服務部,並由市區更新基金資助。今年是共融館成立的第五年,它一直以來都將葵涌這個地方打造成文化交融的小社區。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形容自己「風趣幽默、英俊瀟灑」,巴基斯坦裔的亞文是共融館地區導賞團的導遊,平日也會協助少數族裔街坊處理大小事務。而Fikiyo亦是共融館的職員,設計活動到佈置裝飾和宣傳等都難不到她。

  1. 共融館的日常工作?

共融館外的屏麗徑是一個讓人可以休憩的空間,但原來是共融館曾為屏麗徑進行過不少美化翻新工程,增添各項社區設施,如供大家坐下休息的長椅、供視障人士用的導盲磚等。由於葵涌區的居住環境不是太好,因此共融館希望能美化休憩的地方,令少數族裔或低收入人士都可以享用到。

在共融館內,職員們會協助居民處理生活中不同的奇難雜症,小至看電話訊息,大至求職的事情,就如一個小型的社區中心。社區中心裏當然少不了舉辦不同的興趣班予居民參加,如有二手攤、文化團、烏都語班、木工小組等等。

  1. 為何會選擇到共融館工作,為這個社區服務?

亞文:我以前也是這裏的街坊,後來有人覺得我廣東話說得不錯,就推薦我去做麥理浩夫人中心的義工。之後成為了麥理浩夫人中心的職員,更誤打誤撞來了共融館工作。當我以前用自身角度去看在港生活的少數族裔時覺得沒有大問題,但一邊工作時才發現本地人對少數族裔人的誤解甚深,並漸漸從這份工作中找到使命感。

Fikiyo:來共融館工作前,我在中文大學做關於社福方面的研究。而我有機會在工餘時間中參與「草根媒體」實習計劃,在此計劃中開始接觸到印尼傭工,這些經驗都啓發了我想做非華人前線的服務工作。

  1. 少數族裔對香港人的印象?

亞文:少數族裔看香港人其實很簡單,有些會認為香港比較城市化,會著重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建基於利益和金錢之上。香港人可能會將工作放在第一位,甚至覺得「病咗都要返工,公司無咗佢唔得。」相對於南亞裔人士,他們會將宗教、家庭和朋友等放在首位,若家人生病了他們不會上班。

  1. 香港人對少數族裔的誤解?

亞文:很多人只單一從新聞媒體方面了解南亞裔人士,而甚少會親身接觸,有些本地人對南亞裔人士的印象麻麻,令他們被邊緣化,但事實上社會並沒有途徑讓他們跟主流社會連繫和溝通。而且少數族裔人士即使想學中文,但由於社會上的資源不足,如課程、師資等等,都令他們難以實行。

Fikiyo:語言亦是其中一個誤解,本地人看到少數族裔人士都會即時用英文與他們溝通,但其實他們是聽得懂廣東話的。不過這又導致有不少人以為他們看得懂中文。另外,有香港人會覺得少數族裔對香港所發生的事情毫不關心,但實際上當中有些人是會主動了解的。

  1. 身為香港人/少數族裔,你最欣賞對方種族的甚麼?

亞文:

我最欣賞香港人的專注和勤奮。有人說香港人很冷酷,但我發現並不如此,每當世界上某一個角落有不幸的事情發生,香港人都會不分種族地幫忙。當香港人看到不公義的事情時,都會站出來為其他人發聲。我最欣賞香港人見義勇為的精神。

Fikiyo:

我最欣賞少數族裔去到異地時仍能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不會因為去到新地方而令自己的文化被磨蝕。例如少數族裔在全港多區都設立了清真寺讓他們去祈禱,小朋友去讀可蘭經、學阿拉伯文。而少數族裔平日亦會穿著自己民族或宗教的服飾。除此之外,本地的印尼傭工姐姐亦會慶祝自己的節日,假日時又會聚在一起跳自己的民族舞蹈。

  1. 如何與少數族裔共處?

很多人接觸少數族裔時第一句會問:「他們有甚麼需要幫忙?」,這就等於假定他們需要援助。但對少數族裔而言,其實只要香港人不恐懼,不嘲笑他們就已經足夠。更好的當然是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文化習俗,互相尊重對方生活,和平地在同一地方共處。


共融館 Kung Yung Koon-Shabnam
地址: 葵涌屏麗徑3-21號葵豐樓G2地下「共融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