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在鬧市中尋找「打書釘」的悠閒

一名退休教授的一堆藏書,滙聚了她的一群學生並共同創立了一所結集了不同文化活動的私人圖書館——打書釘。

Text: Chloe (香港浸會大學)        Edit & Photo: Kathy



一名退休教授的一堆藏書,滙聚了她的一群學生並共同創立了一所結集了不同文化活動的私人圖書館——打書釘。

打書釘的藏書大部分是由司徒薇教授所捐出,涵蓋了多個不同範疇。Gavin說道:「由於司徒薇教授的主修是後殖民主義,所以有許多這種類型的書籍,如心理學、批判學、性別研究、文史哲等書籍。此外,我們也有其他退休教授所捐贈的書籍,例如都市研究、電影研究、建築及翻譯學等。」

Gavin與小風是司徒薇的其中兩位學生,亦是「打書釘」的其中兩名策劃人。「之所以用私人圖書館而並非書店或捐贈予大學的方式處理這些書籍,是因為我們不希望教授的藏書散失,能以完整的方式保留下來,讓前來閱讀的人對教授曾經做過的研究更為理解。此外,我們也希望令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這些書本,而不是只侷限於大學的師生,所以就選擇了以這種『民間圖書館』的方式把司徒薇教授的藏書宣揚開去。」因此,想要閱讀這些書籍亦十分簡單,只要到打書釘登記成為會員,並交付按金,便可於開放時間內隨意入內借閱圖書。此外,打書釘內亦有售賣部分書籍,它們一部分是重複的藏書,會以自由定價方式供訪客購買; 另一部分則是曾在打書釘舉行新書發表會的作家的書籍都會放在此處售賣。

 

人和社會之間的橋樑

打書釘作為一所私人圖書館,除了借閱圖書外,亦會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Gavin解釋:「我們希望展現出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我們的活動除了與書本相關的新書發表會、分享會、文化沙龍等外,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放映會、音樂會、以至花道工作坊等等。」「沒錯! 」小風補充道:「我們希望透過打書釘告訴大家,文化是可以融入生活的。因此,我們舉辦了這些活動,令不同階層的人能夠透過這個實體空間互相接觸及認識;同時,更可以透過此類活動認識更多香港社會的文化,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連結。」

書本在連結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有甚麼作用呢?他們解釋道:「現今社會中,我們大多以電子產品作輔助,相比起拿著實體書坐下來靜心閱讀,在街上拿起一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閱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尤其是很多網上平台只會提供很單一的內容。其實印刷本所帶來的,並不單單是那種沉實的質感和它們本身的內容,更能帶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以打書釘為例,我們的藏書許多都留有捐贈者留下的筆記,透過閱讀這些筆記,讀者和捐贈者便有機會穿越時空交流想法。再者,打書釘這個地方本來就設置於鬧市之中,到此閱讀的本身便已經構成了與社會的連結。加上我們的書籍不少也與香港社會有關,閱讀這些書本也可以與社會構成連結。」

門檻的高與低

既然是大學教授的書籍,作為一名中學生,會否太難理解箇中深意?作為大學教師的小風不甚贊同:「首先,現今的中學生太聰明了。他們十分具有時事觸覺,而且在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裏早已經有深入的研究,並且會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因此即使是較艱澀的書籍,相信他們亦不會感到難明,只是他們有沒有興趣的問題。」Gavin亦支持這個看法:「我們之所以會設立不同的活動及工作坊,一來就是為了令參加者有機會接觸打書釘不同類型的書籍,或者認識有不同興趣的人,從而為他們開啟一道新的大門,接觸不同的領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由淺入深地介紹不同範疇的文化,令參加者可以借此為契機,更深入地研究這些文化。」他們也補充道:「當然,我們也有例如哲學等一般人較少接觸到的書籍。但相反地,我們亦會有一些較少理論成份,比如華文文學等老少咸宜的書供大家借閱。來看書的人也不單單是學者或者學生,也會有許多在網上看見我們的報導來尋寶的人,甚至乎有些是專門來閱讀某類書籍的人,比如曾經有一位有信仰的婦女就是特意來借閱宗教研究的書。」

俗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黃金屋」所指的,相信不只是書中的內容和知識,更是它帶來的各種與人和社會的連繫,以及由此衍生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