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目送》——龍應台

人生中有多少次的目送和一去不返的背影?這些場景也許都被我們封在記憶的深處,但總會有一個人值得讓你為他獻上一次次的目送,也總會有人目送了你一次又一次。離別時,不妨回頭多看對方一眼,哪怕就只是一眼而已。

Text:Samsara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       Edit:Rex Photo:Eden


人生中有多少次的目送和一去不返的背影?這些場景也許都被我們封在記憶的深處,但總會有一個人值得讓你為他獻上一次次的目送,也總會有人目送了你一次又一次。離別時,不妨回頭多看對方一眼,哪怕就只是一眼而已。

三代人的離別
《目送》一書彷如一本生活札記,全書當中的七十四篇散文將作者龍應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在這本百味陳集的生活札記中,作者用別具風格的文字帶領我們感受她的生活、情感,令人彷彿親身經歷了她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年老失智、兒子的離開、友人之間的牽掛及兄弟之間的攜手同行。當中的失落、不捨和放手帶出了人生的深邃、憂傷的深沉,道盡了人生這堂課的課堂重點,記下了精髓。

《目送》寫了關於上一代人、同代人、下一代人,這三代人的情感、心情。他們都帶著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詮釋自己。

對上一代人的敬愛
在上一代人這部份,作者寫了自己的父母,記述長大後,父親仍把作者當作小孩子般照顧,送作者上班;同時描述了母親年老失智,母親想念作者,卻因失智而不斷問作者是誰,而作者亦用心照顧母親,像小時候母親照顧作者一般。這無不展現了父母對作者濃濃的慈愛,以及作者對父母的反哺之舉、一片孝心和敬愛之意。

與下一代人的鴻溝
而作為孩子的母親,她在寫下一代人這個部分不免帶着一絲落寞。她的兒子華安在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下成長,兒子從回望她,到不再回頭。短短數十行字刻劃了兒子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雖然兒子長大了,但卻與自己漸行漸遠,龍應台身為母親,既喜,又悲。

同代人的真切感受
當作者記述同代人這個部份時,她寫出了自己的內心情感。對於父親的逝去、兒子華安的離開及在青春期時的漸行漸遠,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目送。這訴說了作者對親人離去的無奈與刻骨銘心的疼痛。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兒子的母親,作者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成長,在一次次的目送中體會人的路該如何前進。

人生的無奈
綜觀對父親和兒子的六次目送之中,龍應台對華安的目送由小時候有眼神交流,並且得到回應,漸漸變成了第二、第三次記下的目送,華安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始終沒有等到他的回頭一瞥。作者與兒子一起前行時,亦是形同陌路人,彼此之間隔着了一條年齡的鴻溝,一道用冰砌成的屏障。反觀對父親三次的目送,作者皆得不到回應、回望,第一、第二次是他沒有,第三次卻是他不能,因為父親已到了另一個世界,享受着另一種幸福。而作者身為女兒,只能深深地凝望父親,給父親最後一份的目光,深情地表達對父親的敬意與愛意。作者把兩種目送結合在一篇文章形成了強烈對比,一種是兒子和父親沒有回應,一種是到最後,父親不能回望。無盡的悲涼從字裏行間湧現,作者目送到最後,彷彿似有若無地帶出了兩人此生的緣份完結了,揭示了人生的無奈。

此書當中處處皆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生情景和充滿親情的味道,對父母、對孩子細膩的情感,對生活深度的體會,既深沉,又無奈。在人生這段單程旅行中,我們都只能無奈地前行着,目送著一段又一段的緣分。這教人更要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在每一次充滿淚水或歡笑的目送時,要給予對方一個最深情的回望,把每次目送的寶貴片段深深地刻在腦海、留在心中,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