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為何《活著》?

書中主角福貴晚年只剩下一隻不善耕作的老黃牛,他們相依為命。福貴以他的方式在苦難之中找到了自足的生命狀態。活在現在的我們,又可以如何找到一種新的生命狀態呢?

Text:雪瑩 中文大學       Edit:Rex


《活著》是余華在90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作者在作品中深刻地探討他對生命的看法。余華曾說自己聽過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仍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這首歌深深打動了余華,令余華寫下《活著》一書。小說以「死亡」與「生存」為主題貫穿全書,故事的主人翁徐福貴飽經苦難,卻仍然選擇活著。

飽經苦難 徘徊死亡邊緣
故事以倒敘形式開展,故事中的「我」是一位收集民間童謠的工作者,他到農村時巧遇徐福貴及他養的一隻牛,福貴家人都已過世,只剩下一隻老牛與他相依為命,晚年生活淒慘。福貴便向「我」道出了他的一生,開展了《活著》的故事。嗜賭成癮的徐福貴在一次的賭局中输光了家產,自此富有的徐家便一貧如洗。後來福貴的父親卻在上茅廁時死了,這次意外令徐家的生活過得愈來愈苦。福貴的母親生病,福貴便到城裡為母親抓藥,卻在途中被拉去當兵,從此福貴的半生都在戰爭中渡過。一次偶然的機會,福貴終於可以逃離軍隊,回到家鄉後,卻發現母親早已病死。這十多年來,福貴的妻子默默撐起這個家,女兒卻在一次大病中成了啞巴。後來家人一個個離福貴而去,兒子因輸血過度致死,女兒又在生產時死於大出血,妻子最後亦鬱鬱而終。女婿又在一次的建築事故中被砸死,留下老人福貴和活潑可愛的孫子,但到最後,這個可愛的孩子在飢荒的年代中因為貪吃豆子而脹死。死亡奪走了福貴所有的家人,自此福貴孑然一身,命運將孤獨而淒涼的晚景徹徹底底地留給了福貴。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
故事發生在一個苦難的年代,活著就是當人面對苦難的時候,仍然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世界的悲哀。故事中福貴在中國最動盪年代間生存,經歷戰爭與文化大革命,逃難雖然成為了生活的日常,卻迫使他們把生存成為人生必要的課題。正如書中所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過去的人物,經歷的都是具重量的生活,在艱難的處境中,人的負擔愈來愈重,苦難、痛苦、飢餓、憤怒一切一切沉甸甸地壓在不少人的肩膊上,生命卻因此而變得真實,生存成為了最重要的追尋。反觀現代人外在物質愈來愈富足,但內在精神卻愈來愈空虛,像被挖空了一樣般生活。沒有了戰爭的憤怒、飢餓的煎熬、激烈的苦痛,
現代人對生存的意義變得似真非真,活於現在的我們並沒有比福貴幸福。每天重覆的生活步伐,令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更輕,遠離地面,亦令現代人失去了反思生命的意義,自殺成為了現代人生存的另一種悲哀 。

余華把《活著》的苦難與悲劇成份推向至高,然而福貴並沒有因此而拒絕生存,而是以自我對生命的樂觀精神,超越一切的災難,甚至以個人的方式化解生命的痛苦。福貴晚年只剩下一隻不善耕作的老黃牛,他們相依為命,福貴以他的方式在苦難之中找到了自足的生命狀態。活在現在的我們,又可以如何找到一種新的生命狀態呢?